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贾掌原村古槐

    信息发布者:贾掌村
    2018-12-19 17:07:07   转载
    凡到过长治县贾掌原村的,无不为原村村宝八仙古槐的雄姿丰韵而折服。 这棵老槐树,主干粗八米,五个成人难以合围。高四点五米。中空为洞,顶端西侧有水桶样一个圆孔。从圆孔向里看,可见内部根底。主干以上的树冠向不同方向延伸了八根树叉,每根树杈均有三米粗。古槐整高有人利用三角函数计算过,均三十八米,市制即十杖有零。如此雄姿勃勃之势,磅酬伟伟之态,堪称村中之宝。我县一绝。若问其有多少年代,却无据可考,更无史料佐证,只有一传说尚可释疑。据传有-碑记曰:庙前有一蛋圆形国槐。这句传诵多年的碑文,说明古槐南侧坐南向北的观音小庙与它是同一时代问世的。究竟是庙借树而建,还是树因庙而栽,今人不得而知。据传说的村史和这座小庙的建筑工艺,大约可推断此庙始建于宋朝真宗年间,距今约千年挂零。进而推测,这棵古槐,也该千年挂零了。如此孤独立于这山野乡村上千年的大树,方圆几百里实属罕见。虽不能与省城晋祠周柏唐槐齐名,然不失为乡村一宝,上党盆地的奇珍。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无奇不为怪。古槐的主干长状,恰似八棵国槐合拢一起拥抱而成。因此,明显地整体树干分成了八瓣,而瓣与瓣之间的回痕又是那样的清晰。于是山人灵犀一动,这八瓣古槐,恰与我国民间传说的八仙之数相吻合。奇战!何不给古冠之一个雅号。所以八仙古槐这个称谓就流传至今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八仙古槐生长在这穷乡僻壤,既不名,也不灵。说它不名,只因生长的不是地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尽管有许多人在它面前焚香祈祷,终也没有使这山村奔入小康之列。然而,话要说回来,即使八仙古槐不名不灵,村民们每逢年关盛节,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求日日吉祥,年年康泰。这种淳朴善良的愿望,也无可厚非。今年春节,好事者仍兴常年之民俗,搭松门,垒狮火,挂彩灯,非常热闹。耐人寻味的是松门两侧挂的一副对联,让人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是值得称颂。上联曰:千年古槐明鉴假丑恶,下联曰:万代日月光照真善美。横批曰:千古明鉴。笔者深被这对联的内涵所感染,被这农村渴望精神文明的热情所感动。山野小村享受不到三下乡文化活动的幸福,更领略不到“心连心”艺术团的风采。只有常年伴着这棵千年古槐开辟一席文化娱乐之地,革迷信陋俗,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将在跨世纪一代山村农民心底悄悄绽开,千年古槐的新枝,将在世纪之交的早春吐绿。 树本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不过上了千年的大树,经人们一穿凿,也就演绎出许多故事来。“八仙古槐”就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 据传说,在八仙古槐面世前五百年,恰好逢唐代武则天女皇在位,那时,一位姓元名宝的巡抚大人,卷旨巡视天下,体察民情。他从赵国长平(即现在高平)到潞洲执事,途经此地不幸暴病身亡。因巡抚大人是陕西咸阳人氏,正值五黄六月,不便运尸,无奈就安葬于村西北一里地许。武后感其为国精忠,遂钦赐此地以元大人之姓封为元村,并御批五百年之后,元村大有发迹。原村村民为生存求煤炭、找水源,村址搬迁由南向北二里多地。正值此时,八仙古槐与另外四株国槐一同问世,分别生长在村内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犹如五座大山,扎根黄土,擎顶晴天。山人口碑称五株国槐为五架木山。随着五架木山顶天立地,村内偏西北和偏东南在两个约三亩大的蓄水池的岸上又分别滋生出八株古松,也都千年有余。不知何年元宵盛节有一位唱秧歌小调的丑角,不慎忘记台词,这位民间艺人信口句:“五架木山立天地,八尊神仙佑万民”。于是“五架木山、八尊神仙”之说流传至今。 五架木山至今只留存一山,即八仙古槐。其余四架,幸存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被日本鬼子伐去做火车道枕木,毁坏殆尽,而八尊神仙也遭厄运,被鬼子三光政策毁于一且,后来鬼子的失败,山乡野人都说与他们大逆不道,毁我木山和尊神有关。是否与此有关,我们不去考究,然日本人东亚共荣圈的美梦被中华民族的精魄打碎却是铁的事实。 如今这株八仙古槐成了原村千古明 鉴,假丑善恶的唯一见证。古槐南的“观音小庙”也就流传了许多佳话,成为山乡野人茶余饭后的美谈。 据传,占地不到半亩的这座南海观音小庙,正殿坐南向北,建筑工艺比较讲究,始建于宋代真宗年间。殿内塑有观音菩萨独坐于莲花盆上一尊神像。后来到元末明初时代又修了东西厢房和简易的庙门,此工艺简陋而粗糙,想来这与当时战乱有关。东西厢房没有什么塑像,仅有传说中的青白蛇闹许仙的神话故事连环环画像。说的是白素负和小青儿,因受天庭惩治,许仙不知下落。雷峰塔倒掉之后,他们逃至天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收留他们于此,并帮他们找到了许仙,在这方村中小庙安享人间欢乐。我们不管这个流传故事与佛门规诚如何矛盾,然而,人们之所以传诵这种善良的愿望,还是有可歌可泣的一面。姑且避开这些演绎的民间故事不谈,单就这观音小庙和千年古槐相映成趣,就可算做这山野小村的一大景观了。 沧桑古槐,主干粗八米有余,五成人难以合围;其高三十六米,市制十丈有零。或问,古槐几何,实难应答。据传,一口通碑文曰“庙前有蛋圆形国槐”尚可释疑。妄测,坐南向北之观音小庙与古槐同代问世。深究庙借树建,树因庙栽,未晓。观庙之工艺粗俗简陋,武断其兴建于宋末元初战乱之时,距今约千年挂零,故古槐亦千年有余矣。 千年古槐,顶冠八根主枝气势磅礴,万千气象如华盖。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